袁隆平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袁隆平 - 人物簡介
世界科學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1日(農曆七月初九)出生於北京,漢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64年開始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1978年晉升為研究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研究獲中國迄今唯一特等發明獎(截止2009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勳科學家”稱號;中國發現的國際編號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他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等8項國際獎勵。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7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
袁隆平 - 大事年表
1930年農曆七月初九,出生於北平。祖籍江西省德安縣。
1953年8月,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係。服從全國統一分配,來到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
1964年2月22日,與農技幹部鄧哲結婚。
1966年2月28日,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開啟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
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關於“把雜交育種材料親緣關係盡量拉大,用一種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的構想指導下,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島南紅農場找到“野敗”,為秈型雜交稻三係配套打開了突破口。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的和秈型雜交水稻獲國內第一個特等發明獎。
1984年6月15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同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7年,光敏核不育係的育成,使袁隆平兩係法的設想變為現實。
1988年,當選為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章。
1995年12月16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院士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自頒授獎勵證書和獎金。
2004年年底,袁隆平獲評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4月25日,袁隆平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1年1月13日,湖南省知識分子聯誼會三屆一次理事會議在長沙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常委、“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次當選為聯誼會會長。
袁隆平 - 家庭成員
袁隆平祖父曾任海南文昌縣縣長,父母為知識分子,父親袁興烈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中文係,母親華靜自幼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夫人鄧哲。
袁隆平 - 科研曆程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裏,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裏,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裏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中國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
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係和隨後的“三係”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為了早日攻關成功,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曆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係”配套關。
由於開展雜交水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範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係”和“保持係”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複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複度在90%以上的“恢複係”。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係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在國秈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成功。這是中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製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
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中國曆經9年的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麵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係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係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產示範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係雜交水稻1800餘萬畝。目前,國家“863”計劃已將培矮係列組合作為兩係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製高點發起衝擊。他向時任總理朱�F基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後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係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麵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產達到800公斤,並在西南農業大學等地引種成功。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袁隆平1999年以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
袁隆平久居長沙,其研究工作仍在繼續。最近(2009年7月),在會見有關學者時,他對使用計算機數值算法計算最優化水稻的株型空間分布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袁隆平 - 主要成就
袁隆平的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他的了得不僅僅在於從國家和國際的最高獎台上領回了一大堆金燦燦的獎牌,並在農業科技史上塑就了萬眾景仰的裏程碑,更在於他的努力為中國龐大人口的口糧豐足上了保險,為全人類遠離饑餓鋪就了希望之路。一日三餐,米香彌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
雜交稻是世界級科技難題。發達國家較早涉足並投入巨大。20世紀60年代以來,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國在矮杆水稻、雜交水稻育種和超級雜交水稻育種上三次領先世界水平。前兩階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國推廣後,中國的水稻單產從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內為全國增產糧食三千多億公斤。70年代初,袁隆平發表了水稻有雜交優勢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
能在中國首先突破得益於袁隆平的創新思維和一往無前的執著探索。起步於“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重大使命,袁隆平在失敗――探索――再失敗――再探索的反複試驗中,實現了對既往理論的重大校正,突破了被認為毫無可能的多種關鍵技術,艱難而執著的一步步走向成功。
袁隆平 - 品格精神
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
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會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注重理論聯係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
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 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他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了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
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
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局著想,所以課題一上馬就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係配套得以很快實現。我想作為一名辦公室工作人員更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誌,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後送傘”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全局決策,統一認識,理順關係,全力以赴把事辦成、辦好、辦到位。加強自身素質休養樹後勤人形象。
袁隆平 - 榮譽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曆史性突破。現在中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占全國水稻種植麵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是首次以國家名義對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最高榮譽獎勵。獎金500萬元。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7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據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當選者。
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其他國際榮譽
1)1985年10月,創造與發明獎章(傑出發明家)金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下同)
2)1987年11月,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3)1988年3月,農學與營養獎,英國Rank基金會
4)1993年4月,拯救世界饑餓(研究)榮譽獎,美國Feinstein基金會
5)1993年獲美國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饑餓獎”
6)1994年,何梁何利基金獎
7)1996年5月,日經亞洲獎,日本經濟新聞社
8)1997年8月,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稱號,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國際討論會,墨西哥
9) 1998年11月,越光國際水稻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事務局
10)2001年8月,拉蒙・麥格賽賽獎,菲律賓拉蒙?麥格賽賽基金會
11)2004年5月,沃爾夫獎,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
12) 2002年獲越南政府“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榮譽徽章
13)2004年10月,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基金會
14)2008年3月30日,中國著名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頒“2007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15)2010.3.24 中國著名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榮獲法國最高農業成就勳章
其他國內榮譽
2011年1月16日,獲得中國農業銀行杯CCTV2010年度三農人物推介活動特別大獎。
2011年1月22日,獲得第二屆“中國時間”新世紀10年十大經濟人物稱號。
袁隆平 - 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這顆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興隆觀測站發現的,發現後的暫定編號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漢語拚音字頭,當它獲得8117這一永久編號後,為了表示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敬意,天文學家們決定把它命名為袁隆平星。
袁隆平 - 相關影視劇
電影《袁隆平》是2009年獲得官方肯定的主旋律影片。該片製作精良、結構嚴謹,深刻中蕩漾激情,悠遠中充滿灑脫,宛若一支時而激昂振奮時而如夢似幻的小提琴曲,最難得的是,影片在體現出藝術性、觀賞性之餘,還傳達出深刻的思想性和社會使命感。該片在2009年8月29日還一舉斬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兩項含金量最重的獎項:優秀故事片獎和優秀男演員獎。
袁隆平 - 書籍
撰有《雜交水稻製種和高產的關鍵技術》、《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等論文,主編《雜交水稻》一書。
THE⠍AN⠗HO⠐UTS⠁N⠅ND⠔O⠈UNGER,
【作者】鄧湘子⠀
【出版社】外文⠂ ⠂
【出版日期】2007-01-01
袁隆平 - 語錄
“我是搞育種的。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僅要知識多,而且要人品好,不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揚科學精神。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這個是基本前提。如果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沒有感情,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有了感情,才會為社會做一些事情、獻一份愛心,這樣你才會有欣慰感。”――袁隆平
袁隆平 - 評價
1、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2、袁隆平先生被譽為當代神農氏,他的雜交水稻被稱為繼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之後的第五大發明。
袁隆平 - 體育愛好
袁隆平院士的另一個身份是湖南省排球協會名譽主席。2010年6月,在湖南省排球協會第二次委員代表大會上,袁隆平被推選為名譽主席。除了繁忙的科研活動,酷愛運動的袁隆平曾經透露,“每天打氣排球,是我日常生活的必修課。”在為比賽開過球後,袁隆平也加入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隊中參加比賽,接球、發球,跳躍跑動之間顯露的敏捷身手,讓人絲毫看不出他已80高齡,而幾次發球的刁鑽動作,讓看台上的學子們連連叫好。
2010年9月27日,湖南省首屆省直機關排球賽在湖南師範大學體育館開賽,湖南省政協副主席、“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比賽開球,並在首場比賽中作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隊員參加比賽。
袁隆平 - 最新動態
79周歲生日
不久前,剛剛過完79周歲生日的袁隆平對外界表示,到他90歲時,超級稻爭取畝產達到1000公斤。有人懷疑這種提法是放衛星。
2009年10月6日,袁隆平鄭重地說:“科學研究是有一定基礎的,這是我的任務,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心願。”
他說,從理論上講,水稻畝產最高可到1500公斤。
2000年和2004年,袁隆平分別實現了超級雜交稻畝產700公斤和畝產800公斤的目標。他說,雜交稻畝產900公斤有希望在2012年實現,比預計提前3年。
80周歲生日
2010年9月7日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八十華誕,溫家寶總理、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百忙之中致信祝賀,這充分反映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關心關懷科學家,對廣大的科技工作者是莫大的鼓舞。這封信是溫總理親自用毛筆寫在宣紙上的,彌足珍貴,袁老把這封信掛在會客室裏。袁老的屋外就是他研究的超級稻的實驗田,稻穗長勢喜人,豐收在望。還有兩張是上個月袁老代表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排球隊上場比賽的鏡頭。
2015年超級雜交稻示範畝產將達900公斤
提出並主持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15日在海南博鼇說,經過13年研究推廣,中國超級稻研究已取得可喜成績,在糧食主產區小麵積試種大獲成功,水稻還有很大的增產潛力,到2015年單季超級雜交稻大麵積示範的產量將達900公斤/畝。
袁隆平院士在此間舉行的“首屆中國(博鼇)農業科技創新論壇”上作主題報告稱,超級稻育種計劃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分別於2000年和2004年如期實現第一期700公斤/畝(10.5噸/公頃)和提前一年實現第二期800公斤 /畝(12.0噸/公頃)的產量指標,科技部於2005年啟動超級稻第三期 900公斤/畝(13.5噸/公頃)的計劃研究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糧食主產區小麵積試種大獲成功。
袁隆平介紹說,遵照科技部2008年立項的“強優勢水稻雜交種創新與應用研究”計劃,第三期目標分三步實施,即2010年單季超級雜交稻大麵積示範的產量指標達830公斤/畝;2012年達860公斤/畝;2015年達900公斤 /畝。
國家設立超級稻新品種選育與示範推廣項目以來,已確認在中國推廣超級稻新品種有71個,其中超級雜交稻占64.8%,該計劃實施至今已進入大麵積推廣運行階段,2009年種植麵積超過9000萬畝(600萬公頃),占全國水稻種植麵積的21.2%;截至2009年超級稻累計推廣種植麵積已超過52500萬畝(3500萬公頃),按每畝增稻穀60公斤(每公頃增稻穀0.9噸),已累計增產稻穀3000萬噸,創造經濟效益超過700億元。
“超級雜交稻研究意義重大:有利於保障中國和世界糧食安全;有利於中國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有助於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升了中國種業科技的發展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袁隆平說。
超級稻新品繁育製種獲得成功
⠲010年9月25日,經過4個月的試種,由安徽袁禾公司引進的袁隆平超級稻新品種繁育製種在蕪湖獲得成功,新品稻種畝產預計可達250公斤。據專家測算,這一超級稻新品種為大麵積應用推廣種植,實現畝產900公斤的高產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评论留言